全球校园
首页 > 全球校园 > 正文

难忘德国——拜城时光

发表日期:2017-02-21    文章编辑:周磊    浏览次数:

难忘——拜城时光

13级德语系赴德交换生 崔涵晖

 

赴德交换,从漫长的出国选拔,到前期的材料筹备,再到踏出国门,每一步都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和简单。从第一次乘坐国际航班抵达梦寐以求的德国,到回程的飞机稳稳停在流亭机场的停机坪,四个月的交换时光犹如南柯一梦。时至今日,坐在青大粉饰一新的教学楼里,在拜城的一幕幕依然会时不时浮现在眼前: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洁净舒适的单人宿舍、轻松自由课堂氛围,还有德意志人工作、生活节奏分明的生活状态、拜城的安静、雅致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成长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依然记得初到德国的那个下午,天空蒙着一层灰,伴随着稀稀拉拉的小雨我们正式开始了在德的交换时光。接下来是为期一个星期专门针对国际留学生的适应周,由拜大学生团体带领我们熟悉校园以及校内各项公共设施的使用,包括课程的安排、设置以及跨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也正是在短短一个星期的内,我结交了来自世界几个大洲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们,同时也领略了德国年轻人外表看似严肃高冷实则内心火热的真性情。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碰撞与摩擦自然在所难免。好在我们在国内上课期间就曾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中德跨文化的背景知识熏陶,因而在大方向上不至于产生太过尖锐和不可调和的问题,但是这种来自于骨血的文化差异以及其带来的冲击依然伴随着我整个的交换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理念的影响,我们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因有所顾及而采取迂回、间接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在这一点上日耳曼人和中国人的处理方式大相径庭,在这个把直接、高效当成信条和准则的国度里,我们的迂回和委婉委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比如面对德国友人诚挚的邀请,由于时间安排的冲突不得不选择婉拒,思维的定式让我们往往不习惯于直接地对别人说“不”,而往往会以我们认为的更加委婉、客气的方式,比如“今天晚上我可能会有其他的安排,下次我邀请你可以吗?”按照方脑袋德国人的思考方式可能会对上面的答复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困惑。他们会理解成“我今天晚上有可能可以赴宴,也有可能有事情参加不了,”所以我的客人到底会不会来呢?

几个月下来,我个人得出的最大的结论是:在和德国友人的交往中一定不要依然保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正如那句俗语所说的“身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去生活”。作为中德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跨文化的理念尤为重要,很多的矛盾往往都是从我们深以为然的“理所应当”开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自然而然会涵养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小拜之行,让我切身地感受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也使我用更加宽容、更加开阔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面对冲突、看待世界。

除此之外,德意志人高度的秩序性也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公车都是按照固定的时刻表发车;学生在每学期的第一门课上就可以拿到整整接下来一个学期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堂课的研究重点、参考书目和所有相关资料;银行保险业务的办理、甚至看病就医等必须提前电话或者邮件预约,获得回复后才可前去办理......德国有句俗语:“Alles muss in Ordnung sein”(万物皆有章法),生动体现了方脑袋们源于基因高度的计划性和秩序性。在德国人身上,自律意识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垃圾分类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依然井井有条;公共交通系统在没有检票查票系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正常高效的运转;红灯时即便道路上没有行人,也鲜有车辆或行人穿越马路的情况发生;普通银行卡即便是在没有余额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顺利完成付款......我想,当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秩序性已经深深地融入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他们基因文化的一部分,那这个民族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因为他的子民已经以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积极地参与着、维护着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精神、物质财富。同时,这也许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一个只有8200万人口的民族却能够包揽将近一半的诺贝尔奖项,以及让“德国制造”风靡整个世界、经久不衰。

四个月的时光在弹指一挥间定格在回忆里,时光短暂,苦辣交半,但弥足珍贵。在此,我想特别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宝贵交流机会,以及巴伐利亚州对华高教中心在交换期间提供的多方关照,也感谢拜罗伊特大学诸位老师在学业上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在此期间收获良多。告别小拜,又是新的起跑线。德国,后会有期。

    


上一条:青岛大学暑期访学纪实:我的常青藤1——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下一条: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交流学习感悟